|
|
生物标志物组合检测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 |
卢彦秀(1995-),女,硕士研究生,E-mail:jzluyanxiu@126.com |
524000 广东 湛江,广东医科大学;518100 广东 深圳,广东医科大学深圳宝安临床医学院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急诊科 |
|
[1] |
金魁,高志凌,罗会锁,朱雄峰,李雪芳,朱家善,周树生,徐军. 新型肾损伤标志物TIMP-2*IGFBP-7对急诊危重患者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J]. 中国急救医学, 2021, 41(8): 669-675. |
[2] |
成爱敏,张媛莉. 中介素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急救医学, 2021, 41(8): 734-736,封3. |
[3] |
高健敏,朱勇德,符国平,林传钦,曾宗鼎. 外周血Th9和Th22细胞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30天预后的预测价值[J]. 中国急救医学, 2021, 41(6): 490-493. |
[4] |
龙启成,廖品琥. 长链非编码RNAs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作用[J]. 中国急救医学, 2021, 41(2): 171-175. |
[5] |
郭喆,柴彦,方奕鹏,张会娟,王仲. 不同氧合评估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后评价[J]. 中国急救医学, 2021, 41(11): 966-971. |
[6] |
杨晓玲,袁琪茜,张官文,李群,陈宇,董晨明. 急性肾损伤后肾功能恢复研究进展[J]. 中国急救医学, 2021, 41(11): 998-1003. |
[7] |
周家伟,顾双双,卢庚,〓信睿,王军. 代谢组学在脓毒症诊治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急救医学, 2021, 41(11): 1009-1012,封3. |
[8] |
孙瑞祥,江海娇,王箴,方可,周全,张鹏,吴郊锋,叶小铭,柳军,陈璐. 体外肋膈辅助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J]. 中国急救医学, 2021, 41(11): 927-931. |
[9] |
张重威,罗茜,曹彦,韩小彤. 有潜力的脓毒症生物标志物:肝素结合蛋白[J]. 中国急救医学, 2021, 41(10): 916-920,封3. |
[10] |
贾红炜,杨志伟,侯亚男,柳亚南,杜全胜. 恶性脑肿瘤缺失蛋白1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的研究进展[J]. 中国急救医学, 2021, 41(1): 82-86. |
[11] |
高飞,惠姣洁,王康,郭贇.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作用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 2020, 40(9): 853-857. |
[12] |
朱卫华,冯静,刘恺丰,陈思,郭秀华,王娜,毋娜. ICU患者呼吸驱动压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测价值[J]. 中国急救医学, 2020, 40(8): 709-714. |
[13] |
李晓东,李甜,邸兴伟. 基于肺动脉压力导向的最佳呼气末正压对ARDS患者氧合指数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 2020, 40(7): 619-623. |
[14] |
严晓薇,滑立伟,李素清,张坤,赵凯峰,段立娟,赵静媛,夏嘉鼎,李小东. 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嗜酸性粒细胞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28天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J]. 中国急救医学, 2020, 40(5): 427-431. |
[15] |
张永利,郭俊,黄伟,戴红. 俯卧位通气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J]. 中国急救医学, 2020, 40(5): 382-38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