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
241001 安徽 芜湖,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重症医学科 |
|
[1] |
成爱敏,张媛莉. 中介素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急救医学, 2021, 41(8): 734-736,封3. |
[2] |
高健敏,朱勇德,符国平,林传钦,曾宗鼎. 外周血Th9和Th22细胞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30天预后的预测价值[J]. 中国急救医学, 2021, 41(6): 490-493. |
[3] |
谭营帅,曹凤安,李军,李鋆璐,孙孟飞,段甲利,刘洋,邢丽华. 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治疗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影响因素[J]. 中国急救医学, 2021, 41(12): 1023-1027. |
[4] |
王映珍,蒙雁飞,马莉,李培武. 胰腺炎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急救医学, 2021, 41(12): 1086-1090. |
[5] |
郭喆,柴彦,方奕鹏,张会娟,王仲. 不同氧合评估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后评价[J]. 中国急救医学, 2021, 41(11): 966-971. |
[6] |
孙瑞祥,江海娇,王箴,方可,周全,张鹏,吴郊锋,叶小铭,柳军,陈璐. 体外肋膈辅助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J]. 中国急救医学, 2021, 41(11): 927-931. |
[7] |
冯学煌,黄一桂,陈钰,符征高,许俊旭,郝金香. 血清激活素-A Clara细胞分泌蛋白-16和IL-18预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的价值[J]. 中国急救医学, 2021, 41(1): 41-45. |
[8] |
贾红炜,杨志伟,侯亚男,柳亚南,杜全胜. 恶性脑肿瘤缺失蛋白1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的研究进展[J]. 中国急救医学, 2021, 41(1): 82-86. |
[9] |
胡泊,李晓东,李甜,刘敬禹. 功能残气量与肺部超声评分的相关性及其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俯卧位通气治疗的预测价值[J]. 中国急救医学, 2021, 41(1): 46-51. |
[10] |
朱卫华,冯静,刘恺丰,陈思,郭秀华,王娜,毋娜. ICU患者呼吸驱动压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测价值[J]. 中国急救医学, 2020, 40(8): 709-714. |
[11] |
李晓东,李甜,邸兴伟. 基于肺动脉压力导向的最佳呼气末正压对ARDS患者氧合指数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 2020, 40(7): 619-623. |
[12] |
严晓薇,滑立伟,李素清,张坤,赵凯峰,段立娟,赵静媛,夏嘉鼎,李小东. 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嗜酸性粒细胞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28天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J]. 中国急救医学, 2020, 40(5): 427-431. |
[13] |
张永利,郭俊,黄伟,戴红. 俯卧位通气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J]. 中国急救医学, 2020, 40(5): 382-385. |
[14] |
丁鹏,周媛,许美馨,张松,高培阳.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后出现自发性腹直肌鞘血肿1例[J]. 中国急救医学, 2020, 40(4): 367-368. |
[15] |
陈小冰,张雪梅,陈求凝,谢邦贵,卢玉朱. 血清miR-34a及miR-155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中国急救医学, 2020, 40(4): 334-33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