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救医学  2019, Vol. 39 Issue (6): 559-563    DOI: 10.3969/j.issn.1002-1949.2019.06.008
  论著 本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早期预后良好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
冯爱平,江涛,刘伦波,黄其军,杜陈
618000 四川 德阳, 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Research of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with good early prognosis
Feng Ai-ping, Jiang Tao, Liu Lun-bo, Huang Qi-jun, Du Che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Deyang City, Deyang 618000, China
全文: PDF (524 KB)   HTML (1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目的 评价早期预后良好的重度颅脑损伤(TB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早期预后良好的因素,分析患者早期神经恢复的时间特点。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救且治疗6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为4分(中度残疾组,n=90)或5分(恢复良好组,n=82)的1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中度残疾组患者与恢复良好组患者的临床指标,选取未纳入本研究但同期终止生命维持治疗的24例重度TBI患者(终止生命维持治疗组,n=24),比较终止生命维持治疗组患者和预后良好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为4~5分,n=172)]的临床资料,评价终止生命维持治疗对患者临床指标的影响。根据早期神经恢复时间不同将患者分为0~7 d组(n=114)、8~14 d组(n=22)、15~30 d组(n=20)与30~180 d组(n=16),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影响患者早期神经恢复时间的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患者治疗6个月GOS评分与出院、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GOS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患者的平均年龄(28.8±11.3)岁,致伤原因主要为汽车撞伤(58.1%,100/172)。与中度残疾组比较,恢复良好组患者入院GCS评分显著提高(t=2.480,P=0.014),入院时瞳孔不等发生率显著降低(χ2=6.073,P=0.014),ICU住院时间(t=3.563,P<0.001)和总住院时间(t=4.989,P<0.001)显著降低。与有良好预后的重度TBI患者(n=172)比较,终止生命维持治疗(n=24)重度TBI患者GCS评分显著降低(t=7.386,P<0.001),双侧瞳孔不反射发生率显著提高(χ2=8.131,P=0.004),入院马歇尔CT分级Ⅵ级的患者比例显著提高(χ2=9.102,P=0.003)。大多数(66.3%,114/172)患者在伤后1周内能够完成指令动作,其中第1天恢复率最高(26.7%,46/172)。患者发病6个月时的GOS评分分别与发病1个月时的GOS评分(r=0.336,P<0.001)及3个月时的GOS评分(r=0.562,P<0.001)显著相关。 结论 重度TBI患者治疗2周后,仍有20.9%的患者能够完成指令动作[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肢体运动(mGCS)为6分],虽然这些患者经历了长期的颅内压(ICP)监测和神经肌肉阻滞,但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预后。不要过早地终止重度TBI患者的生命维持治疗。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我的书架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冯爱平
江涛
刘伦波
黄其军
杜陈
关键词 重度颅脑损伤(TBI)早期神经恢复生命维持治疗    
    
作者简介: 冯爱平(1967-),男,主任医师,E-mail:fengaipingdy@sina.com。
引用本文:   
冯爱平,江涛,刘伦波,黄其军,杜陈. 早期预后良好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 2019, 39(6): 559-563.
Feng Ai-ping, Jiang Tao, Liu Lun-bo, Huang Qi-jun, Du Chen. Research of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with good early prognosis. Chinese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9, 39(6): 559-563.
链接本文:  
http://www.cnemergency.org.cn/CN/10.3969/j.issn.1002-1949.2019.06.008     或     http://www.cnemergency.org.cn/CN/Y2019/V39/I6/559